五味,指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味道。本篇主要论述了五味对五脏的所入,总结出了其规律是“五味各走其所喜”,并叙述了五谷、五畜、五果、五菜的五味属性,以及五味对于五脏疾病的宜忌,所以篇名“五味”。
本篇所论体现了中医学“药食同源”,药物治疗与饮食疗法并重的思想,具有重要的养生指导价值。
五味归走五脏所属分类:五味:食物的五味
黄帝问:希望听您讲讲,五谷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味道,食物进入人体后,五味如何分别进入五脏呢?
伯高说:胃是五脏六腑所需水谷精微汇聚的地方。饮食五谷进入人体后都要进入胃中,五脏六腑都要从胃接受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。食物的五味同五脏的关系,是按五味、五脏的五行属性相联系的,饮食五味分别进入各自所喜爱的脏器内。味酸的食物,首先进入肝内;味苦的食物,首先进入心内;味甘的食物,首先进入脾内;味辛的食物,首先进入肺内;味咸的食物,首先进入肾内。饮食五谷所化生的津液,在体内流行而布散全身,营气和卫气就会旺盛通畅,剩余的部分就化成糟粕,由上而下随着二便而排出体外。
黄帝向伯高请教五谷的五味与五脏的关系。
黄帝问:营气和卫气是如何运行的呢?
伯高说:饮食五谷进入胃后,所化生的精微部分从胃出来而分别到达上焦和下焦,通过肺而灌溉营养五脏。水谷精微在输布于全身时,分出两条途径,其中所化生的精纯部分是营气,在脉中运行,所化生的运行迅猛、滑利的部分是卫气,在脉外运行,这就是营气和卫气的运行道路。水谷精微的另一部分与吸入的清气结合而形成宗气,宗气不像营气、卫气一样周流全身,而主要是积聚在胸中,所以胸中也称为气海。宗气出自于肺,沿着咽喉上行,呼则出,吸则入,保证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。天地的精气,在体内代谢的大致情况是,宗气、营卫和糟粕三方面都输出,而另一方面又要从天地间吸入空气与摄入饮食,以补给全身营养的需要。所以,人如果半天不进饮食,就会感到气有所衰退,一天不进饮食,就会感到气少了。
五味与养生所属分类:五味:食物的五味
黄帝问:您能给我讲讲饮食的五味吗?
伯高说:我愿意详细地讲述一下这些情况。在五谷中,粳米味甘,芝麻味酸,大豆味咸,小麦味苦,黄米味辛。在五果中,枣子味甘,李子味酸,栗子味咸,杏子味苦,桃子味辛。在五畜中,牛肉味甘,狗肉味酸,猪肉味咸,羊肉味苦,鸡肉味辛。在五菜中,葵菜味甘,韭菜味酸,豆叶味咸,野蒜味苦,大葱味辛。
五种病色所适宜服用的五味是,黄色适宜甘味,青色适宜酸味,黑色适宜咸味,赤色适宜苦味,白色适宜辛味。大凡这五种病色,分别有适宜服用的食物之味。上述五色所适宜服用的五味,分别代表五脏病变所应选用的适宜食物。脾脏病变,宜食粳米饭、牛肉、枣、葵菜等;心脏病变,宜食麦、羊肉、杏、野蒜等;肾脏病变,宜食大豆、黄卷、猪肉、栗子、豆叶等;肝脏病变,宜食芝麻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等;肺脏病变,宜食黄米、鸡肉、桃子、葱等。
黄帝内经的配膳原则所属分类:五味:食物的五味
五脏病变的禁忌如下:肝脏病变禁忌辛味,心脏病变禁忌咸味,脾脏病变禁忌酸味,肾脏病变禁忌甘味,肺脏病变禁忌苦味。
肝脏病变面色发青,宜食甘味食物,粳米饭、牛肉、大枣、葵菜,都是甘味食物。
心脏病变面色发赤,宜食酸味食物,狗肉、芝麻、李子、韭菜,都是酸味食物。
脾脏病变面色发黄,宜食咸味食物,大豆、猪肉、栗子、豆叶,都是咸味食物。
肺脏病变面色发白,宜食苦味食物,麦、羊肉、杏、野蒜,都是苦味食物。
肾脏病变面色发黑,宜食辛味食物,黄米、鸡肉、桃子、葱等,都是辛味食物。
五味与五脏所属分类:五味:食物的五味
《黄帝内经》中多次提到五味与五脏的关系,五味分别归走五脏,五脏分别有各自的喜好之味,五味又分别滋养五脏,具体内容为:
贼风:虚邪贼风的侵袭贼风,即四时气候异常所导致的邪气,又称外邪。本篇开篇就以贼风发问,讨论了外邪侵入人体所发生的病变,所以名为“贼风”。
本篇所论虽以贼风开篇,但主要内容却是讨论贼风之外的致病原因,如邪气滞留、跌坠瘀血、喜怒不节、饮食不调等,然后又指出精神情志因素也能致病,最后又提及了古代的祝由疗法。
外邪侵入人体所发生的病变所属分类:贼风:虚邪贼风的侵袭
黄帝问:先生您曾经讲过,人体发生疾病都是贼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。但是有些人并没有离开居住的内室,也未曾离开遮蔽严实的房屋,却突然发生疾病,这并不是没有避开贼风邪气的侵袭,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
岐伯说:这种情况的发生,是因为平素受到到过湿邪的侵袭伤害,湿邪侵袭人体后,藏伏在血脉之中和皮肤肌肉中间,长期滞留而不能消散,或者是从高处跌落,使瘀血留滞在体内。此外,突然发生暴喜大怒的情志变动而不能节制,饮食不适宜,不能根据气候的寒热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,将导致腠理闭塞而不通畅。如果在腠理开泄时感受风寒,使血脉凝滞不通,新遭受的风寒与体内原有的邪气相互搏结,就会形成寒痹。如果因为体内有热而出汗,在出汗时,腠理疏松就容易感受风邪。即使没有受到贼风邪气的侵袭,也一定是外邪与体内原有邪气相互结合了,才会使人发生疾病。
黄帝问:先生所说的这些,都是病人自己能感觉到的。然而有的病人既没有遭受到邪气的侵袭,又没有忧虑惊恐等情志变化的过度刺激,却突然发病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难道真是因为有鬼神作祟吗?
岐伯说:这种情况,也是有宿邪藏伏在体内而尚未发作,由于情志发生变化,或是厌恶某物,或是倾慕某物而不能遂心,而引起气血逆乱,逆乱的气血与藏伏在体内的宿邪相互搏结,所以会突然发生疾病。因为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细微而不明显,气血与宿邪在体内变化的情况,既看不见,又听不到,所以就好像有鬼神作祟一样。
黄帝问:用祝由的方法能够治愈疾病,是什么原因呢?
岐伯说:古代的巫医,掌握了某些治疗疾病的方法,又首先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,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能把疾病治愈。
玉版:痈疽等疾病的治疗本篇名为“玉版”,表明篇中所论内容非常重要,需要高度珍视而将其刻于宝贵的玉版之上,以警示后人。
本篇的主要内容为:一、说明针的作用,指出针能治疗民众的疾病,是非常重要的工具;二、叙述痈疽的病因;三、说明各种疾病都有逆顺的情况,要仔细辨别;四、指出用针不当也会对人造成伤害,并说明人体各条经脉都有一定的禁刺范围,必须慎重警惕。
针与天地合参所属分类:玉版:痈疽等疾病的治疗
黄帝说:我认为小针是一种极其细小的东西,先生您却说它上合于天,下合于地,中合于人,我觉得这是过分夸大了针的意义作用,希望听您讲一讲其中的道理。
黄帝与岐伯讨论小针的意义。
岐伯说:天下还有什么东西能比针更大呢?比针大的,只有刀、剑、矛、戟、矢这五种兵器。但这五种兵器,是为杀人而准备的,并不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工具。人是天地万物之中最高贵和重要的,怎么可以不参赞天地的化育之德呢?为天下黎民百姓医治疾病,时刻也不能离开这小小的针具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针和五种兵器的作用孰大孰小,不是很清楚了吗?
黄帝说:疾病刚开始发生时,大多是喜怒无常、饮食不节引起的,喜怒无常、饮食不洁会导致阴气不足,阳气有余,使得营气瘀滞而运行不畅,营气瘀滞不行与阳热互结,就会形成痈疽病。如果继续发展恶化,就会阴阳不调,营气瘀滞所生之邪热与体内有余之阳热相互搏结,令肌肉腐败,化为脓液,这样的病能用小针来治疗吗?
岐伯说:高明的医生也不能使病邪消失自化,所以应当及早进行治疗,不让邪气长久地留滞在人体内,以防病情发展恶化。这就好比两军交战,双方都能看到对方的旗帜林立,刀光剑影遍布原野,绝不是在一天之内就能谋划而成的。要想能使臣民做到有令必行,有禁必止,能使将士们作战勇猛,不怕牺牲,不是一天就能教导出来的,也不是一会儿工夫就能实现的。如果等到身体已经患有痈疽病,脓血已经聚集形成时才想到用针治疗,不是大大背离了养生防病之道吗?痈疽的发生,脓血的形成,不是无缘无故从天而降的,也不是从地里生出来的,而是由于微小的病邪侵入人体,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而逐渐积累形成的。所以,高明的医生在痈疽没有形成之前就会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医治,不让病情继续发展;愚陋的人不懂得养生防病之道,就只能遭受疾病形成后带来的痛苦了。
黄帝问:如果痈疽病已经形成,而事先又没有预见到,脓已经形成,事先也没有观察出来,应该怎么办呢?
岐伯说:脓已形成的,死亡的可能性远大于存活的可能性,病人就非常危险了。所以,医术高明的医生会尽早诊断,及时治疗,不等痈疽病形成便将其灭除在萌芽状态,并且将有效的治疗方法记载在竹帛上,使后人能够学习、继承,发扬光大,并将其世代相传下去,永不失传,使人们不再遭受痈疽病的痛苦。
黄帝问:痈疽已经形成脓血,就会危及生命,不可以用小针治疗吗?
痈疽形成脓血后的最佳治疗方法是用砭石、铍针或锋针及时挑破痈疽,排出脓血。
岐伯说:如果用小针治疗小痈疽,功效不显著;如果用大针治疗大痈疽,功效就大;如果用小针治疗大痈疽,就容易造成伤害。所以,痈疽脓血已经形成的,只有用砭石、铍针或锋针及时挑破痈疽,排出脓血,这样的治疗方法最为适宜。
疾病的逆顺所属分类:玉版:痈疽等疾病的治疗
黄帝问:如果因为用针不当,导致痈疽化脓恶化,病人的生命就不能保全了吗?
岐伯说:这就要由痈疽病证的逆顺来确定了。
黄帝说:我想听听痈疽病的逆顺情况。
岐伯说:患痈疽病的人,白眼球部呈现青色,黑眼球变小,这是第一种逆证;服药后就呕吐,是第二种逆证;腹部疼痛而且口渴得很严重,是第三种逆证;肩项转动不灵活,是第四种逆证;声音嘶哑,面无血色,是第五种逆证。除了这五种逆证之外,其他的便是顺证了。
黄帝问:各种疾病都有逆顺的情况,您能讲给我听听吗?
岐伯说:腹部胀满,身体发热,脉象盛大,就表明邪气盛而正气虚,是第一种逆证;腹部有鸣响的声音且胀满,四肢清冷,腹泻,脉象盛大,就表明是阴证而出现阳脉,是第二种逆证;鼻中出血不止,脉象盛大,就表明阴气虚而邪气实,是第三种逆证;咳喘而且尿血,形体消瘦,脉小而劲疾,是第四种逆证;咳嗽,形体消瘦,身体发热,脉小而跳动急疾,就表明是正气衰退而出现真脏脉,是第五种逆证。如果出现以上五种逆证,那么不超过十五天病人就会死亡。
此外,还有病人腹部胀大,四肢清冷,形体消瘦,泄泻严重的,是第一种逆证;腹部胀满,大便下血,脉象盛大而时有断绝的,是第二种逆证;咳嗽,尿血,身体肌肉消瘦,脉来搏指而散乱的,是第三种逆证;呕血,胸部胀满牵引后背,脉小而且疾速的,是第四种逆证;咳嗽,呕吐,腹部胀满,泄泻不止而完谷不化,脉绝不至的,是第五种逆证。如果出现以上五种逆证,不到一昼夜病人就会死亡。如果医生不仔细审察这些危险的逆象,而轻率地妄用针刺治疗,就叫作逆治。
如果医生在给病人进行针刺治疗时,逆着经气的运行方向施针,就会造成真气误泻而导致病人死亡。
黄帝问:先生把针刺的作用说得很大,能与天地相配,上合天文,下应地理,在内与人体的五脏相关联,在外与六腑相贯通,全身二十八脉的经气流注都有一定的规律,所以针刺能疏通经脉,宣畅气血。但有时候,医生用针不当也会将活人刺死,却不能使死人起死复生。您能告诉我如何改变这种情况,以使死人起死复生而又不伤害病人吗?
岐伯说:用针不当的人,的确能用针刺治死活人,但正确地运用针刺,也不能使死人复生。
黄帝说:我听了您说的这些,认为太缺少仁德和慈爱了,但还是想听听其中的道理,以防再把错误施用在他人身上。
岐伯说:这是很清楚明白的道理,也是必然的结果,就像用刀剑可以杀人,饮酒过多可以使人醉倒一样,这个道理不用诊察,就可以明白。
黄帝说:我想听您详尽地讲一讲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说:人所禀受的精气,都来源于饮食谷物。饮食谷物注入的地方,是胃腑,所以我们把胃称为受纳食物,化生气血的大海。大海中的水,要上升到天空,化为云气,然后下降为雨,这样才能布散于天下四方。在人体中,胃所产生的气血,要随着十二经脉的通道运行,才能够布散周身。经脉,就是贯通五脏六腑的通道,如果在这些通道的关键位置逆着经气运行的方向施用针刺,就会误泻真气而造成病人死亡。
经脉的要害部位所属分类:玉版:痈疽等疾病的治疗
黄帝问:人体上下手足各条经脉,有多少穴位不能误用针刺?
岐伯说:如果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,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止,每脏的真气,大约被误刺五次就会泻完。所以如果接连错误地针刺五次,就会令某一脏器的真气泻尽;连续泻二十五次,五脏的真气就会穷尽而衰绝,这就是所说的劫夺了人的真气,并非针刺本身能够使人的性命断绝而使其不能享尽自然寿命。
黄帝说:我想听您详尽地讲讲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说:如果在气血出入门户的要害部位妄行针刺,刺得浅则危害小,病人回到家中才死亡;刺得深则危害大,病人会当场死在医者的堂上。
黄帝说:你讲的方法很完善,道理也阐述得很明晰。请允许我把这些刻录在玉版上,作为珍贵的宝物,以使其流传后世,作为针刺治疗的禁忌戒律,使人们不敢再触犯。
小针能治大病所属分类:玉版:痈疽等疾病的治疗
针虽小,作用却不可低估。高明的医生只要用小针就能预防疾病的扩展,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,可见,小针能治大病。
神鸟治病图所属分类:玉版:痈疽等疾病的治疗
年在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,出土了一块东汉画像石,上有一个半鸟半人的神物正手拿砭石为病人治病。刘澄中教授认为,图中的鸟人就是上古时期的扁鹊,即岐伯。
砭石疗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非药物疗法,它通过用压、刺、扣等方法达到调理气血、疏通经络的效果,从而实现治病的目的
百病始生:疾病产生的原因百病,即各种疾病。始生,即疾病发生的初始原因。本篇主要论述了与疾病发生原因相关的内容,且开篇就有“夫百病之始生”之语,故名为“百病始生”。
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:一、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,包括风雨寒暑、清湿和喜怒三种致病因素,并指出最根本的是人体正气的不足;二、叙述外邪侵入人体发病的传变顺序及各种病变;三、说明精神和饮食因素影响内脏发病的情况;四、提出内外三部发病的病因说和治疗原则。
疾病的发生所属分类:百病始生:疾病产生的原因
黄帝向岐伯问道:各种疾病的发生,都与风、雨、寒、暑、清、湿等外邪的侵袭,以及喜怒哀乐等情志的伤害有关。如果喜怒不加节制,就会损伤人体的内脏;风雨从外侵袭,就会伤害人体的上部;感受寒湿邪气,则会伤害人体的下部。对人体上、中、下三部分造成伤害的邪气各不相同,希望听您讲讲大概的道理。
黄帝向岐伯请教各种邪气造成人体上、中、下三部分伤害的道理。
岐伯回答说:喜怒、风雨、清湿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相同,有的病先生于阴分,有的病先发生于阳分,请让我讲一讲它的大概情况。凡是喜怒过度而不加节制的,病都发于内部,向内损伤五脏,五脏为阴,所以脏伤则病起于阴;清湿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下部虚弱之处,所以病起于下;风雨之邪善于侵袭人体上部的虚弱之处,所以病起于上。这是依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划分的三个部位。至于邪气蔓延深入,侵害人体所造成的各种症状,其复杂的情况就不可胜数了。
黄帝说:我正是因为对千变万化的病变不能尽数了解才想向您请教,希望您把其中的道理全部告诉我。
岐伯说:风雨寒暑,如果未形成致病的邪气,是不会独自伤害人体而致病的。有人突然遭遇到疾风暴雨而没有生病,大多是因为未形成致病的邪气,所以邪气通常无法独自使人生病。因此,凡疾病的发生,必然是身体虚弱,又受到了贼风邪气的侵袭,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,邪气才能伤害人体,而使人发生疾病。如果身体健壮,肌肉坚实,又遇到四时正常气候,人就不会轻易得病。所以说,凡是疾病的发生,既决定于四季气候是否正常,也取决于人的体质的强弱,也就是说,如果人体内的正气缺乏,同时邪气又很旺盛,二者相互结合,就会发生严重的疾病。邪气一般都根据其性质不同而侵袭人体的固定部位,我们通常依据邪气侵袭的部位确定其名称。从纵向的角度来说,人体分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;从横向的角度来说,人体分为表、里、半表半里三部分。
所以贼风邪气侵害人体时,首先侵犯皮肤,皮肤松弛就会导致腠理开泄,腠理开泄则邪气从毛孔侵入,邪气侵入后就会逐渐向深处侵犯,这时会出现寒栗、毛发竖起的现象。毛发竖起,皮肤也会感到寒栗和疼痛。邪气如果滞留不散,就会渐渐传入络脉。当脉络中有邪气渗入的时候,肌肉会出现疼痛,如果肌肉的疼痛停止,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,由经脉代络脉受其邪。如果不能将病邪驱除,它就会在经脉中停留下来。邪气在经脉滞留不去,就会时常发生寒颤和惊悸。邪气如果仍然滞留不散,就会传入并潜伏在输脉。邪气留滞在输脉的时候,会损伤到足太阳经的六经腧穴,并堵塞六经之气的传输路径,六经之气因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,就会造成四肢关节疼痛,腰脊也会感到僵硬而不能屈伸。邪气如果滞留不能祛除,则传入人脊里的冲脉中,冲脉受到损害,就会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。邪气如果继续滞留而不能祛除,就会进一步传入并隐藏在肠胃,邪气在肠胃的时候,会出现肠鸣腹胀等症状。寒邪旺盛,则会发生腹泻、饮食不消化等病;热邪旺盛,则会发生泻痢等病。邪气如果继续滞留而不能祛除,就会渗入位于肠胃之外、半表半里间的募原,留着于血脉之中。邪气如果留着于血脉而不能去除,就与气血相互凝结,时间一长就会形成积块。总之,邪气侵入人体后,要么留着于小的孙络,要么留着于络脉,要么留着于经脉,要么留着于输脉,要么留着于伏冲之脉,要么留着于膂筋,要么留着于肠胃外的募原,要么留着于缓筋。邪气在人体各个组织中渗入、蔓延、泛滥,出现的病变类型各异,变化多端,不可尽述。
黄帝说:我希望听您讲讲疾病形成的具体缘由和始终。
岐伯说:邪气留着在孙络而成的积证,疼痛点能够上下往来活动。这是由于积聚留着于孙络之处。孙络表皮肤浅,还很松散,不能使其固定不动,所以疼痛就带有可以游动的特点,因而会慢慢进入肠胃之间。如果积块积聚的周围有水液,水液渗透灌注于内,就会传出濯濯的水声。寒邪旺盛则阳不化水,上下不运,气机堵塞,腹部胀满,雷鸣之声不断,并有刀割一样的疼痛发生。邪气留着在阳明经脉而成的积证,积块通常位于脐的两旁,人饱食后,脉络粗大,积块会显得很大,腹中饥饿无物时,脉络细小,积块会显得小些。邪气留着在缓筋而成的积证,症状与阳明经脉之积证相似,饱食后则疼痛,饥饿时则不疼。邪气停留并形成积块的位置在肠胃募原之间时,疼痛有时会向外牵连到缓筋处,饱食时则不疼,饥饿时则感到疼痛。邪气留着在伏冲之脉而成的积证,用手对腹部进行切按,积块会随手跳动,并在跳动时产生一阵阵的疼痛,手离开时,病人会感觉有一股热气下行于两股之间,并在两股间散布出来,好像用热水浇灌一样难以忍受。邪气留着在膂筋而成的积证,积块滞留在肠胃后方,饥饿时可以见到,饱食后就见不到,用手也摸不到。邪气留着在输脉而成的积证,会导致脉道闭塞不通,津液不能上下布散,致使孔窍干涩、阻塞不畅。这些都是邪气从外部侵犯到内部,从上部而传变到下部的一般表现。
邪气侵犯的顺序
积病的发展过程所属分类:百病始生:疾病产生的原因
黄帝问:积证从开始发生到形成,情况是怎样的?
岐伯说:积证的开始,是由于受到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,寒邪逆而上行,于是就产生了积证。
黄帝问:积证的具体形成过程,是怎样的呢?
岐伯说:寒邪造成的厥逆之气,首先堵塞了足部阳气,使两足发生疼痛,行动不便,慢慢地就会引起小腿寒冷,小腿寒冷,就会导致血脉冻结凝滞,血脉凝滞的时间一长,寒邪之气就会从底部向上逆行进入肠胃。寒气进入肠胃,就会使其受寒而发生胀满,肠胃胀满就迫使肠胃之外的汁沫聚留不能消散,这样日复一日,就逐渐发展而形成积证。如果突然地暴饮暴食,使肠胃过于充满,或生活起居不节制谨慎,用力过度,就会使络脉损伤。如果上部的络脉受到损伤,则血液随伤处外溢,表现为鼻出血的症状;如果下部的络脉受到损伤,则血液随伤处内溢,就会出现便血。肠外的络脉受到损伤,血液就会流散到肠外,如果恰好肠外有寒邪,肠外的汁沫与溢出的血液相凝聚,两者合在一起,凝聚不能消散,就会发展成积证。如果突然外感寒邪,情绪出现忧思和忿怒,就会产生气机上逆,气机上逆则六经的气血运行不畅,使卫气无法正常运行,血液就会因得不到温暖而形成凝血,凝血郁结于内而不能散开,津液干涩而不能渗灌,这样长期留着而不得消散,就会形成积证。
积块的缘由
黄帝问:疾病发生在内脏,又是怎样形成的呢?
酒醉之后行房事,容易在出汗之后受风着凉,导致脾脏受伤。
岐伯说:忧愁思虑过度,则心脏受伤;外感寒外感寒邪再加上饮食寒冷,则肺脏受伤;忿恨恼怒过度,则肝脏受伤;酒醉后行房事,出汗之后当风受凉,则脾脏受伤;用力过度,或行房出汗后沐浴,则肾脏受伤。这就是身体内外上中下三部发生的疾病。
黄帝说:讲得好。这些疾病应当怎样治疗呢?
岐伯说:审察其疼痛的部位,就可以知道病变所在的部位。根据正邪之气有余不足的虚实情况,运用补虚泻实的方法治疗,应当补的就用补法,应当泻的就用泻法。要遵循四时气候变化和脏腑间的相应关系,不要违反四时气候规律,这就是最好的治疗原则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