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
肝火旺,中医称“肝火上升”,是属人体内脏气血调节出了问题,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。
中医用“火”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,上火的程度较“热气”还重。一般所说的上火,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。
中医认为“火”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,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。不严重时,会出现皮肤干裂,口舌生疮,心烦肺热等。
因此,肝火上升不要吊以轻心,要及时调节营养,去火养肝。平时有人在与人争执时大发雷霆,所以也比作大动肝火,肝火旺。发脾气也伤肝的,因此,无论遇上什么事不要发火生气,以免伤肝。
原因
1.平时所吃的油腻、辛辣及化学合成的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致使血液循环不畅,这时肝脏充血并且下腹腔静脉受压,就导致肝火上升。
2.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,生闷气等都会引起肝火上升,所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。
3.如果体内血流不畅通,阻止肝脏在解毒过程中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也会使肝脏充血。
4.由于多数乙肝患者的肝脏存在病变,这就使得机体产生的许多有害物质和毒素在体内过多堆积,相比正常人来说,更容易导致肝火旺的发生。
病理
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性脏器,肝脏在人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其中一项就是解毒。肝脏具有解毒的功能,所有的毒素及下腹腔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都要经过它处理,平时所吃的油腻、辛辣及化学合成的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致使血液循环不畅,这时肝脏充血并且下腹腔静脉受压,就导致肝火上升。睡眠不够或是睡眠质量不好,也会造成肝火上升。
除此之外,肝火旺也有可能是由外界刺激引起,生闷气等都会引起肝火上升,所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。要预防肝火旺,除了睡眠足够,心情放松,要适当的清肝火,中医常用夏枯草,桑叶,菊花或金银花,绵茵陈调治,效果不错。
症状表现
中医认为,肝火是肝阳的表现形式,肝火旺就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,多因七情过极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。一般情况下,肝火旺的人会有头晕、面红、目赤、口苦、易怒等症状,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一般情况下,肝火旺会导致身体上部有热,或上冲性特点,表现为头晕、面目红赤、红潮难退、易暴怒、口干舌燥、口苦、口臭、头痛、头晕、眼干、睡眠不稳定、身体闷热、舌苔增厚等。更甚者会晕厥、呕血等;
2.肝火旺可导致月经失常,这是因为肝火旺而引起妇女月经紊乱,表现为经血量减少、经期延迟或者闭经等;
3.肝火旺会导致失眠,这多是因为思虑过度、恼怒损肝等造成;是指肝火侵扰所致的失眠,多由恼怒伤肝、思虑过度等引起。肝藏魂,肝火旺则魂不守舍,夜卧不宁,易惊。治以疏肝清火,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4.肝火旺还可以导致孕妇恶阻,孕妇怀孕期间,肝火旺可表现为恶食挑食、眩晕口苦、呕吐苦水等。
5.肝火上炎:是指肝火旺导致的上部有热象或上冲性症状特点,如头晕、面红、目赤、口苦、易怒,甚至发狂、晕厥、呕血等。治以疏肝降火,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。
6.肝火旺致恶阻:是恶阻证型之一,多由妇女孕后肝火旺,肝火挟冲脉之火上冲引起,症见呕吐苦水、恶食择食、眩晕口苦等。治以清肝和胃、降逆止呕,可用加味温胆汤。
防治原则
中医理论中,“火”是外邪六淫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之一,由于外界气候变化,引起人体的“邪气”。
火气大时,会让口干舌燥,口臭、长青春痘、牙龈浮肿疼痛、皮肤瘙痒、便秘、痔疮出血等症状。对于急慢性肝炎、肝病患者,在急性肝病的发作期,因为肝胆湿热盛,肝病患者会感到口苦、口干,口气明显变重,精神也会变差,终日倦怠无力。
其它因素也可引起火气大如:风热感冒、睡眠障碍、吃冰冷、辛辣、油炸食物、服用慢性病药物、糖尿病患病初期等。
注意事项
如果要有效的消除“火气”,肝病朋友就要注意一些防治方法:
1.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、不熬夜,避免食用冰冷及上火食物。
2.适当运动,减轻压力,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,不仅可以提升免疫力,预防感冒,还能减少火气形成。
3.慢性病朋友要遵从医嘱,按时服药,使病情稳定,才能避免病邪化热、化火。
4.针对五脏六腑或不同部位的火气,服用清热解毒药物,如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等。但是这些中药仍须由专业中医师开处方才能服用,以免误食而引起不良副作用。
御
生
堂
辩证诊治,中医典范!
广州御生堂中医馆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石岗路9号,是一所集医疗、康复、预防、保健、科研、社区服务等功能为一体,坚持以老中医、名专家为核心的中医专科机构。御生堂致力于以“承古纳今,厚德济世”为理念,全力打造成“技术一流、服务一流、人才一流、环境一流、设备一流”,让患者信任、满意、放心的现代化中医馆。
-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