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方又名膏滋,顾名思义膏滋是将中药煎煮浓缩后加蜂蜜辅剂而成的膏状剂型,具有抗衰延年或治疗疾病的功效。属于中医里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酒、露、汤、锭八种剂型之一。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,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。中药八大剂型之一,古代贵族专属,传承千年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膏方历史悠久,起于汉唐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,如马膏,主要供外用,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记载的大乌头膏、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。膏方的发展历程:始于汉唐,发于两宋,传于明清。

1.萌芽阶段(先秦、秦汉至东汉时期)

embryonicstage

山海经·臧羊

先秦古籍《山海经》就有记载,《山海经·山经·西山经》云:“有兽焉,其状如羊而马尾,名日藏羊,其脂可以已腊。”意思是有一种叫臧羊的动物,其羊脂可以用来涂擦皮肤防治皲裂,这可以说是早期膏药的雏形,而当时膏药的构成是单用动物的脂肪用以外敷或者涂擦。现代研究证明,羊脂具有滋润、温煦作用,涂于皮肤能形成封闭性油膜,促进皮肤水合作用,对皮肤有保护和软化作用。

《五十二病方》

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是最早记载膏方治病的医书,收录膏剂30余首,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“膏之”,有脂膏、肪膏、久膏、彘膏等,此时膏方都是由动物脂肪加工而成,用于治疗外伤科疾病。

《黄帝内经》

战国时期《黄帝内经》十三方中对膏方的记载同样是用动物脂肪制成膏剂,作为外治法来运用,如“治之以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,以涂其缓者”“治之以砭石,欲细而长,疏砭之,涂以豕膏”。

《金匮要略浅注》

内服膏方的萌芽应始于东汉末年,如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的“腹满寒疝宿食病”篇,云“乌头大者五枚(熬,去皮,不口父咀)上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蜜二升,煎令水气尽,取二升,强人服七合,弱人服五合”,用大乌头煎煮熬成的药膏治疗寒疝。这是最初的内服膏方代表以“煎”命名,其制备方法与现代膏方大致相同。

《武威汉代医简》

此外,“膏药”名称最早见于《武威汉代医简》,载有的膏药组方配伍完整,并注明制备方法、赋形剂、使用部位等。

2.雏形阶段(魏、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)

Originalstage

这个阶段膏方的应用逐渐由外治法为主发展到内、外治法并用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

南北朝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集注》明确“膏煎”为内服制剂,曰“疾有宜服丸者,宜服散者,宜服汤者,宜服酒者,宜服膏煎者,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制耳”、“若是可服之膏,膏滓亦堪酒煮稍饮之。可摩之膏,膏滓即宜以敷病上,此盖贫野人欲兼尽其力”,可知“膏”在南北朝时期是内服和外治制剂的合称,未予明显区分,另外该时代开始载录着补益类的方剂,“地黄煎”为最早的滋补膏方。

《外台秘要》

直至唐朝,膏方已由治病疗疾逐渐向滋补调养延伸,如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一载“古今诸家煎方六首”,均是滋养调补身体的膏煎,此时膏方制作工序与现代工艺非常相似。
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

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云“上五味,捣苏子,以地黄汁,姜汁浇之,以绢绞取汁,更捣,以汁浇,又绞令味尽,去滓,熬杏仁令黄黑,治如脂,又向汁浇之,绢绞往来六七度,令味尽,去滓纳”,采用了水煎煮、去渣取汁、再浓缩的工序,而且内服膏方在唐代开始以“煎”字进行称谓,如“苏子煎”“杏仁煎”“枸杞煎”等。

3.成熟阶段(宋金元时期至明清时期)

Maturitystage

宋代开始,内服膏方的命名方式为“煎”与“膏”并用,如栝楼根膏、琼玉膏、酸枣仁煎方、生地黄煎方等。

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纲目》

至金朝逐渐过渡到只用“膏”作为命名,此时膏方临床运用体现在滋补养生、调治疗疾两大方面相互并重,其药味使用数较以前增多,大多在十余味左右,亦有近二十味用药的膏方,如《仁斋直指方》载录的当归膏。

《本草纲目修订版》

明清时期,膏方走向成熟,主要表现在名称、制备工艺以及数量上,如《本草纲目》载有“益母草”;《摄生总要》载有“龟鹿二仙膏”;《寿世保元》载有“琼玉膏”“茯苓膏”;张景岳《医宗金鉴》载有“两仪膏”。

此时“膏”已专指滋补类方剂,医家大多注重使用“血肉有情之物”来调补身体,并认为其能“延年益寿”。自此,膏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,临床运用也更加宽泛。

《叶氏医案存真》

清代膏方十分盛行,上至宫廷御用,有《医院配方》、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,下至民间用膏方补养,尤其在江浙一带颇为流行,出现冬令膏方,如《慎五堂治验录》、《验方新编》、《剑慧草堂医案·膏方》等;并记载有相关理论,最具影响的当属秦伯未先生的《膏方大全》和《谦斋膏方案》。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谓:“胃以喜为补”,《叶氏医案存真》指出,治精血五液衰夺,阳化内风之证,治咳甚呕血吐食,均“进膏滋药”。

4.现代发展阶段(民国以来至现代)

Moderndevelopmentstage

民国膏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延展,其治病调理、补虚调养、健体延年的功效被大众所接受,是广大民众保健治病的首选。像传汉堂的五行系列膏方,如人参玉竹膏、龙眼橘皮膏、薏苡茯苓膏、玉竹黄精膏、山楂麦芽膏等。

膏方收录

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载录膏方58首,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的《全国中成药产品集》增至首。随着临床医师对膏方的不断认识与运用,促成了一大批著作发表,如《中医膏方经验选》、《冬令滋补进膏方》、《颜德馨膏方真迹》、《中医膏方》等。

新世纪开始后,膏方进入了专科领域的繁荣发展阶段,广泛应用于内、外、妇、儿以及治未病等。

以前在长三角地区盛行的膏方文化,也早已北进,在北方流行开来。各医院所消耗的中医膏方用量逐年递增。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对膏方的需求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了《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·膏方》,规范了膏方概念、配方、制作、使用等具体内容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povkm.com//mjccwh/24273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