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引言妇科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妇女特有的月经、白带、妊娠、分娩前后的相关疾病,专业术语来说就是“经、带、胎、产”四种。自古以来就有妇科专科,妇女所患的其它疾病则多归属于内科。但是妇科疾病的治疗也离不开内科的理论,只不过有其特殊性而已。由于当今时代的大转变,妇女社会地位的不同,生活上各种压力的增大,当今的妇科疾病远远复杂于古代,特别列出此篇《从痛经看中西医对妇科病认识的差异》,以期从宏观上介绍中西医学对妇科疾病的认识。妇女的生理特征中医概括为“以血为本”,广告词上的“儿子补脑、妈妈补血、爸爸补肾”也是从中医上来的,很有道理。妇女的生理常态应该是“血多而气少”,因为女性在阴阳属性上来讲属阴、属坤,应该是血足为主,气不能过,从体型上来说要相对胖一些才是健康的,丰腴之体是精血充足的一个外在表现,大唐盛世的审美观是“以肥为美”,也是符合中医认识的。所以中医的妇科病理着重就在血气二字,大家常说的“血气不和”就从此而来。从血气入手,妇科的一切病理都可以去延伸解释,而反映妇女血气运行状态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“月经”,月经的正常与否是判断妇女健康与否的最重要指标,所以妇科疾病以月经为第一病。南宋名医陈自明编著《妇人大全良方》,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,其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,他在《月经绪论》中有一段关于月经疾病的话说的很精彩,可谓不刊之论,引述如下:“若遇经脉行时,最宜谨于将理。将理失宜,似产后一般受病,轻为宿疾,重可死矣。盖被惊则血气错乱,经脉斩然不行,逆于身则为血分、痨瘵等疾。若其时劳力,则生虚热,变为疼痛之根。若恚怒则气逆,气逆则血逆,逆于腰腿,则遇经行时腰腿痛重,过期即安也。逆于头、腹、心、肺、背、胁、手足之间,则遇经行时,其证亦然。若怒极则伤肝,而有眼晕、胁痛、呕血、瘰疬、痈疡之病,加之经血渗漏于其间,遂成窍穴,淋沥无有已也。凡此之时,中风则病风,感冷则病冷,久而不愈,变证百出,不可言者。所谓犯时微若秋毫,感病重如山岳,可不畏哉!”这段话大意是说妇科的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月经期护理不慎,感受疾病然后影响全身气脉运行,导致全身性疾病,所以对月经的调理可以说是妇科的首要任务。而他的著作在目录分类上也概括地说明了中医治疗妇科病的思路,总体分为八大类,依次如下:调经门:凡医妇人,先须调经,故以为初;众疾门:经脉不调,众疾生焉,故以次之;求嗣门:众疾既无,须知求嗣,故以次之;胎教门:求嗣已明,须知胎教,故以次之;妊娠门:胎教已明,须知妊娠疾病,故以次之;坐月门:妊娠疾病已明,须知坐月,故以次之;产难门:坐月已明,须知产难,故以次之;产后门:产难已明,须知产后疾病,故以次之。这样的分类既涵盖了中医妇科的主要内容,也明确了妇科的治病思路。妇科疾病中以月经病为第一病,而在月经疾病中,痛经一病最具代表性,以下以痛经为例来阐述妇科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差异。二、痛经的概念凡在行经前后,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,或腰部酸痛等不适,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及工作者均称为痛经。疼痛可延至骶腰背部,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,临床上可伴有头痛、头晕、乳胀、尿频、便秘、腹泻、胸闷、胃痛、呕吐、烦躁、悲伤、易怒、倦怠、乏力、失眠等症状,严重者可有面色苍白、四肢冰凉、冷汗淋漓、虚脱昏厥等症状。早在年,我国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对全国29个省市、自治区13万多妇女的月经生理常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分析,发现有痛经经历者占参加调查妇女的33.19%,其中轻度占45.73%,中度占38.81%,重度占13.55%,而少女的原发性痛经占75%。据报道近年来此病有明显增加趋势,年3月,大姨吗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研究所,发布了《中国女性生理健康白皮书》,书中指出在我国,有接近80%的女性伴有轻度及以上的痛经,其中超过14%的女性表示痛经对正常生活有影响。对于痛经,接近半数的女性不采取任何措施,影响女性身心健康。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于痛经均有不同的认识及治疗方法,考虑篇幅问题,后文再加以论述。

敬畏生命守护健康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povkm.com//mjccjc/21722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